本篇文章108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雪龙》,9月26日特写:《追星族》上的《雪龙》

新华社记者于琼元

"我应该再上去取任务."这是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敖雪在第八次北极考察中常说的话。虽然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极地考察,但她承担了“捕星人”的重要职责,即捕捉卫星信号和接收数据,为“雪龙”号提供科学研究支持。

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雪龙”极地科研船配备了船载卫星遥感接收处理系统,该系统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于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可以实时接收多颗卫星的遥感数据,为“雪龙”号的航行安全提供气象和海洋环境服务保障。

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在高纬度地区,卫星密度很高,而且卫星经常在用餐时间穿越边境。但是,由于高纬度磁极的影响,接收系统使用的罗航向角会偏离的真实航向角,需要人工干预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为了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数据,敖雪总是等到接收任务结束后才进食。

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她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坐在“雪龙”六楼气象室的控制台上,实时刷新真实的航向角,计算相对于系统罗盘航向角的角度偏差,并快速摇动天线方位轴和俯仰轴的手轮来补偿角度偏差值,以确保尽快捕捉到卫星信号并接收到卫星遥感数据。她说:“接收到的原始数据应经过数据预处理、图像重投影和制图,最后形成路线区域的专用地图,并提供给探险队。”

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敖雪说,在穿越北极中央海峡时,冰情是探险队最关心的事情。在这方面,卫星云图可以用来分析海冰和天气状况,这是冰导航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另一种卫星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海面风场,帮助判断海冰流向随风和海流的变化。两种数据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为“雪龙”导航提供可靠的保障。

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当在浓密的浮冰中航行时,“雪龙”需要破冰并连续转弯。船体的振动是对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巨大考验。奥雪每天要在控制室、天线和设备间来回几次进行检查和维护。

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在船体剧烈摇晃的日子里,天线中心的逆变器线路是松散的,当时的每一条轨道数据对探险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由于通讯不畅而无法获得其他预报信息。是时候在船载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了。”敖雪说。

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迎着寒风,她穿过湿滑的甲板,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来到10米高的天线中心对设备进行故障排除。“我要检查每个设备的状态显示是否正常,是否有报警,参数设置是否正确,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否断开,设备的接口是否松动等。”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系统终于恢复正常,确保完整的数据接收。

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据敖雪说,目前的卫星数据系统有一些局限性,如易受天气影响和图像分辨率低。因此,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提议升级机载系统。相关措施包括增加一个集中测试系统,选择一个闭环光纤超姿态和航向系统,在天线罩和计算机房提供多个红外监控设备。这些升级完成后,“雪龙”上的“抓星”工作将会进行得更好。

标题:特写:“雪龙”号上的“捕星人”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