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上海9月16日电(记者周琳)这种流线型的身体可以在没有螺旋桨的情况下在海底滑行30天;一个小传感器可以捕捉整个足球场上人们的“微观表情”。记者16日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双创新周”上看到,这些走出实验室的创新产品正在不断拓展人类探索的边界。

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家族成员“海逸7000”,看起来像一个红色的火箭。尽管体型较小,但它在2017年成功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6329米,打破了美国创造的水上滑翔机最大潜水深度6003米的世界纪录。

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该研究所的博士生孙朝阳告诉记者,这也意味着世界上97%的海洋都可以到达。这个水下机器人就像海底的科学家的眼睛一样,可以探测许多物理指标,比如海水的温度、深度和盐度。

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其显著的技术突破之一是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深层耐压结构技术。例如,孙朝阳说,在6000多米的深度,压力已经达到60兆帕,这类似于一只手掌可以折叠50辆汽车。为了保护这个机器人肚子里的设备,要求它的外壳能够抵抗强大外力的压迫。

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另一项突破是深度高效的浮力控制技术。螺旋桨驱动的机器人只能在水下工作几十个小时。然而,“海翼”是由浮力驱动的。这项技术使它在水下运行成一个巨大的“V”形,就像坐在高高的“过山车”上一样。浮力控制在每个运动周期的顶部和底部进行,使“海翼”跑得更远,节省能源,可在水下连续工作30天。

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如果深海探险是为了了解自然,那么图像识别就是为了更好地观察人类生活的细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在图像传感器领域孵化的“中国核心”技术,刷新了人们对1.5亿像素高分辨率大目标成像的认识。

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图像传感器是每个相机必不可少的核心设备,每个手机的相机里都有一个芝麻大小的图像传感器;在双创周现场,工作人员傅俊展示了一个尺子大小的传感器。只需要一块,整个足球场可以180度拍摄,即使放大数百倍,每个观众的微观表情仍然清晰可见。

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实验室负责“创新”,企业家负责“创业”,这已经不再流行。这些“大脑开放”技术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具有各种分辨率的Cmos图像传感器(cmos,指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已经被用于专业领域,例如生物成像和刑事调查指纹检测;今年7月,科学家在南海同时部署了12架“海翼”滑翔机,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水下滑翔机集群观测。

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揉合”创业与创新,让科技拓展人类探索自然与自我的界限,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到宁波材料研究所,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了“实验室”,成为改变世界的“社会兄弟”和“社会姐妹”。

标题:从深海6000米到读懂微表情——他们拓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