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49字,读完约6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进军“深海”

新华社记者

深海是人类在地球上知道的最后一个世界,它仍然充满了许多科学秘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理解和管理海洋,使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深钻、深潜、深网、深钓...深入培育蓝色大地,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海洋产业正日益步入“深海”!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深钻:钻到海底“窥探”地球

地壳最薄的部分在海底。半个多世纪以来,海洋钻探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地球科学革命”。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海洋钻探技术为地球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宝门”。国际海洋钻探计划始于1968年,现已成为世界上地球和海洋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海洋钻探为一系列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自1998年中国加入国际海洋钻探计划以来,数百名科学家登上了美国参与海洋钻探的“决心”。目前,中国科学家领导的第三次南海海洋钻探即将结束。钻探持续了四个月,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两次航行,有来自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家参加。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震和同济大学教授简志坤分别作为中国首席科学家进行了两次航行。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对于中国的海洋钻探,国际海洋发现计划中国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计划:第一步,从2014年到2017年,实现基于中国科学家的三次“匹配项目建议书”航行;第二步是实现中国自主组织的国际海洋发现计划2018-2020年的航行,建设新的核心研究中心;第三步是建造新一代海洋钻探船。目前,中国海洋钻探正按照三步走战略计划稳步推进。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深海潜水:“海底2万英里”不再是科幻小说

148年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海底两万英里》。

随着深海潜水技术的发展,《海底两万英里》不再是科幻小说。不久前,新华社记者刘石平乘坐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4811米深处。刘石平发现水下世界并不荒芜,经常可以看到海参、海绵、海星、鱼和虾等动物。许多细节与《海底两万英里》中的描述相吻合。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蛟龙”号是中国自主设计集成的第一艘可运行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水深度7000米,可用于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行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在全球载人潜水器系列中排名第一。目前,无人潜水器、水下机器人等技术日新月异。为什么科学家应该制造载人潜水器,潜入海底看看?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除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之外,做大量的水下工作更重要,人类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蛟龙”载人潜水器享有盛誉,它还有“海龙-2”无人无缆潜水器和“乾隆-1”无人无缆潜水器两个“兄弟”。他们的“三兄弟”都在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落户,实现了中国深海“三龙”的团聚。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枫表示,“三龙”是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种典型深潜器,在调查运作模式上各有特色。“三龙”也可以互相保证。如果其中一艘发生故障,其他潜水器可以提供救援。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君表示,新的母船“震龙”正在建造中,预计将于2019年3月下水,届时母船可以同时搭载“三条龙”出海。

深海网:水下世界新闻的“直播”

自古以来,人类就通过从海面或空.往下看来观察海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海底铺设观测网,从海底仰望海洋。

然而,在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大海中,实现这一理念有多容易?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试点科技、海洋研究所的特殊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三年多来在热带西太平洋组织了多次航行,成功收回73套潜艇标准,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潜艇标准组成的中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运行稳定。西太平洋代表水域的最深观测深度为5093米,连续三年获得温度、盐度和海流等数据。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在2016年的航行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克服了海底数据长时间实时传输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深海数据的“直播”。

在海底建立观测网络,就像在海底安装一双“眼睛”,被称为继地面和海面观测以及空遥感观测之后,人类在海底建立的第三个地球科学观测平台。

近日,中国首个国家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获批,建设周期为5年,总投资超过21亿元。建成后,它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潜艇科学观察和研究设施,具有全面的指标和先进的国际标准。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同济大学王院士表示,中国的深海研究起步晚于许多国家,深海科学技术与国际前沿的差距在很多领域都大于国际前沿。积极发展潜艇科学观测网,对于早日实现海洋科技强国的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深钓:走进“深蓝”,丰富人们的餐桌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和近海设备技术的突破,渔场正从近海浅海向近海深海推进。

中国海洋大学领导的合作创新团队正在探索在黄海冷水团养殖大西洋鲑鱼。这是首次尝试在温带地区养殖冷水性鱼类,这将为中国近海深海养殖奠定基础,并有望引发新一轮海水养殖浪潮。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中国海洋大学前副校长、教授董林爽介绍说,大西洋鲑鱼、虹鳟鱼等优质冷水性鱼类一直是中国海洋文化中的空白鱼。由于我国没有寒带海域,从渤海到南海,夏季海水温度过高,使得鲑鱼、鳟鱼等冷水性鱼类无法生存。

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董说:“在高温季节,可以将养殖笼沉入冷水团中,或者将冷水团中的水抽入养殖船中,以确保鱿鱼变得更热。”

中国制造的高端深海捕鱼设备也“走出去”。近日,世界首个半潜式智能近海“渔场”挪威近海捕鱼平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交付使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集自动化养殖技术、现代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级海上设备的设计于一体。(记者张、、、肖海川、胡伟)

标题:深钻、深潜、深网、深渔--中国科技向“深海”进军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