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1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青岛6月23日电“震龙”号在138天内航行了18300海里,中国海洋的38次航行取得了5项重大科学成就

新华社记者董瑞峰,张旭东刘石平

23日,“向阳红09”号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全体科学考察队员顺利返回青岛,标志着“蛟龙”号2017年试验应用航行(中国海洋38号航行)圆满结束。

“蛟龙”号138天航行1.83万海里 中国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学成果

这次航行持续了138天,航行了18302海里。蛟龙号已经进行了30次潜水和75个常规调查站,覆盖了西北印度洋、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行动区包括海山、热液水域、海沟和其他典型的海底地形区,共有23个单位的156人。

“蛟龙”号138天航行1.83万海里 中国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学成果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说,这次航行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样品和数据,取得了五大科学成就:

[成果1]随着“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潜力及环境评价”海洋调查研究项目的实施,在“大洋38号”首航期间,在西北印度洋卡斯伯格海脊热液区成功发现了海底“黑烟囱”、多金属硫化物丘和暗色生态系统,并确定了海底热液活动的准确位置、特征和范围。抓住了继续实施调查区岩浆作用及其演化、沉积作用、构造作用、硫化物矿化、硫化物资源、微生物基因资源潜力和生物连通性后续研究的机遇,为提高相关科学研究的认识水平提供了重要基础。

“蛟龙”号138天航行1.83万海里 中国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学成果

[成果2]围绕2017年中国R&D重点计划“1000米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项目”的海上试验场地选择和评价工作,本次航行的第二航段基本圈定了中国1000米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的目标区域,掌握了南海典型区域多金属结核的分布特征,开展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物理海洋等多学科海洋环境基线调查,获得了高精度定位数据。

“蛟龙”号138天航行1.83万海里 中国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学成果

[成果3]在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蛟龙实验应用航次南海淹没调查研究(中国海洋38航次)”的潜水作业中,利用蛟龙的先进技术优势,获得了南海中部海山链镇北海山典型剖面的玄武岩样品,直接观察到了台湾峡谷现代浊流的地貌和沉积证据。 极大地促进了南海中部海山岩石学和南海北部海底峡谷浊流的科学研究。

“蛟龙”号138天航行1.83万海里 中国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学成果

[成果4]作为中国超深海区域研究的重点,中国科学院的试点项目“海洋战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5次作业。采集了不同深度的气密海水样品,一年前放置在6300米海沟底部的气密取样器成功回收。在海沟南坡发现了两个新的海底麻坑,进一步了解了马里亚纳海沟的特征物种分布、基岩蚀变和沉积环境特征。

“蛟龙”号138天航行1.83万海里 中国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学成果

[成果5]973计划“超级深渊生物群落及其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在雅浦海沟开展了5次作业。采集了大量的巨型生物样品,首次获得了两个狮子鱼样品和两个未知物种。初步确定了雅浦海沟南段巨型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发现雅浦海沟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对下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标题:“蛟龙”号138天航行1.83万海里 中国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学成果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4508.html